+  精彩课程推荐
<  更多.......
心理健康顾问总论
2008/8/26 12:08:32     阅读1702次     
 
 

 

 

心理健康顾问的素养与精神境界

   

    我们心理健康顾问面对的是人,是和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在一起,是人与人的交流和互动。我们以周为单位,热情地陪伴着,耐心地等待着,充分相信服务客户一定能够运用自己的潜能和力量,破茧化蝶或者破土而出。

    爱是诚信,爱是安全,爱是平等,爱也是友谊。我们心理健康顾问需要做的就是尊重、陪伴、共情、等待、保密。这些好象没有什么技术可言,但却是最有价值的无为、无痕大艺术。你可以满世界地学来各种技术,但是做不到上面所说的尊重、陪伴、共情、等待、保密,那所有技术就可能会变成了匕首和刀枪,给来访者带来无形甚至是有形的伤害。

    美国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指出:来访者走进咨询室,他的问题就已经开始松动,解决了50%,还有50%就要在咨询师的充分尊重、完全接纳并在陪伴等待来访者继续行动中去完成。心理咨询师这个行业的最高价值和伟大使命也恰恰在于此!

    在心理健康顾问的教学中,有一个无痕迹情绪疏导法,就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通过咨询实践,先后提出了无精神垃圾,无患者原则,无创伤体验,去专家化,非指导性,陪伴与等待,关系胜过良药,位置高于价值,只说自己,不为人师,真实表达,真诚交流,真情展现等等,这些理念实质上说的都可以归结于心理工作者的工作态度上,有了上述的工作态度,没有技术会创造出技术,有了技术会更加谨慎地使用(因为每个来访者都是有差异性的,所以以往的成功技术在这个新的来访者身上不一定好用)。我们在私人心理顾问教学中,将展现很多导师的高超技术,我们需要向他们学习,但所有学到的都是表面的,我们要把学到的技术,用到实践中去,检验消化并演变成自己的技术。

    我们需要指出的是,心理学研究对象,与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截然不同。自然科学研究的是物,心理学研究的是活生生的人。人是自然的,是社会的,是意识的,更是行动的。人的感觉认知、情感情绪,千变万化,没有统一模式。世界上没有一片树叶相同,更何况活跃多变的人呢?因此,试图对人的心理研究上,特别是在人的高级情感情绪的复杂心理方面,找到一条像自然科学那样可以验证出每个事物带有普遍规律的路子,看来是很难行得通的。人对物的研究,可以是主体对客体,可以普遍采用自然一致性、实体性、因果一致性的研究原则并取得伟大的成就;但对人的心理研究简单地照搬这些研究原则,将心理学研究中的关系简单地替换为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关系,将人与人的交往关系还原为人与物的关系,导致研究的双方处于话语的分裂状态,进而导致了心理学研究的独白。[1]人对人的研究,只能是主体对主体,是平等交流对话的,是交互作用的,我国精神分析家曾奇峰曾说过:一人一流派,可谓道出了心理学的真谛。

    其实,就是世界上几个主要的心理学流派,也是各有千秋,颇有争议的。比如,行为主义心理学将心理学理论建立在简单的刺激-反应的模式基础上,人类复杂的心理现象被还原成了低级和简单的行为。行为主义并由此根据简单的强化原理试图塑造人类的真善美。精神分析学派则过分强调原始本能的作用,将人类的行为归结为力比多的冲动,把力比多无限制地延伸到人类生活的很多领域,最后导致了荒谬的结果。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精神分析心理学把人动物化,也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将人机器化。但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也在追求一种合理化的解释,把人类行为的动机归结于对自我实现的追求。以自我实现为核心概念,人本主义心理学发展了一套关于人类不断超越自身的理论,理想化地将人类进步的源泉简单地还原为一种行为动机。认知心理学同样地也是从人是电脑的前提出发,试图在人与电脑之间寻求一种相关性,并且用电脑来模拟人脑以解释行为的原因。认知心理学的兴起的确给心理学研究带来了一股新鲜的力量,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相关争论。究其原因,是因为各个流派都是在追求一种普遍理性,都试图以一个视角替代人类行为的全景,都以为自己能够完全解释人类的心理行为。于是,各个学派都极力地发展自己的核心模式,建立各自的理论王国,以至于造成了心理学科的分裂与混乱。[2]

    这样说来,并不是说无须学习了,而恰恰相反,需要更谦虚的学习。读人,读书,读生活,我们需要更加曲折的人生历练,需要广博的人文社会知识,也需要前人和同道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更重要的是向每个来访者虔诚地学习,虚心地拜来访者为老师,不断地请教他们。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咨询的访谈法就是一种请教的方法,而不能看成是指教,更不是管教了。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孟子进一步补充: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这两句古训,应该成为我们每个心理工作者的座右铭。

    有不少的心理工作者反映,说花了很多钱,学了很多技术,不知怎么了,越学越没有信心,越不知道从何下手。这样看来,可能是学习走偏了,走到了死胡同里去了。

    在我国曾有个万世师表的陶行知,而他的原名叫陶知行,教育大师将知行改成行知,是不是寓意着由先知后行改为先行后知的观念的转变呢?我们的学习是为了到实际当中去用的,我们在实际中去活用,本身也是一种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活的学习。因此,我们需要放下包袱,丢掉幻想,脚踏实地到心理咨询实际当中去,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与来访者一道,共同创造出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咨询理论和方法。世界上有50亿人,就有50亿条道路,之所以你走不好自己的路,是因为你总是在想走别人的路。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成了网络语言的一句笑谈。

    毋容置疑,心理咨询和私人心理顾问应该有着广阔的道路和光明的前景,因为和谐社会需要,身体健康需要,幸福快乐需要。遗憾的是,现在社会上,还有很多人对心理咨询和私人心理顾问并不十分了解,心理咨询和私人心理顾问本身也走了很多的弯路,跟着医学去看病,跟着教育去教导。医学有医学的作用,教育有教育的作用,心理咨询和私人心理顾问有属于自己的专业道路。我们需要正本清源,还心理咨询和私人心理顾问以本来的面目: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来的,也为心理咨询和私人心理顾问行业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

合格的心理金康顾问的心理成长道路可依次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  静心

静心,也就是让自己的内心完全地安静下来,放下浮躁和自傲(自卑),静心体察自己的内心世界,弄清楚了“我是谁?”,惟有此,才会从内到外,汇聚所有的能量;我们一直在研究记忆,讲求记忆,分辩正性的记忆和负性的记忆(心理创伤)。但当我们能够清晰地净化脑子里的记忆,把大脑之家整理得井井有条,“那个不断在达成、进展和冲突的‘我’便自然静止了。”“脑子具有自己的节奏,不过那节奏早已被我们放肆的言行、我们在药物上的滥用、我们的信仰、信念和饮酒抽烟的习惯所扭曲。它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活力。”[3]

静心,也就是有了一颗完全寂静的心,对人生有了一种彻底地领悟,从其中自然能产生正确的行动。心理咨询师和私人心理顾问,就是要保持这样的一个井然有序的寂静的心。

 

第二阶段 放下

放下完美主义的追求,自我认知良好,接受并珍惜属于自己的一切,包括缺点、错误、挫折和隐私;完美主义是人生下来就在追求的理想,而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又在人为地强化了完美主义的强迫行为,“因为不断地丧失让人生无所适从,它们无所不在、不可避免、不可抗拒。这些丧失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我们通过丧失、离别和放弃而成长。人的发展之路是由放弃铺筑而成的。我们终生都通过放弃成长着。我们放弃与他人的一些最紧密的关系;我们放弃自己曾经拥有的部分;在我们的梦幻和亲密关系中,我们必定面对我们永远不会拥有的事物和我们永远不会成为的人。”[4]

夸父追日的神话故事告诉我们,完美是一种理想,刻意追求,往往不能够到达,有时候或许会成为一种伤害。人生的遗憾,大致源起于孜孜追求“完美”而总也达不到的苦闷抑郁当中,这样也不断堆砌了人类的遗憾。由此可见,凡事强求完美的人,如果一件事情达不到想象中的彻底完美就誓不罢休,那就是和自己过不去了,甚至吃不好,也睡不好,总觉得心里有个疙瘩,很不舒服,那么长此以往,心里就有可能系上解不开的心结。过分追求完美是一种社会流行病,是一个漂亮的陷阱。我们所处的社会,对人们提出的要求就是:不断做出优异的成绩。然而,在生活中,当你不知疲倦地追求而获得了“成功”,并受到众人的羡慕和敬佩,你会怎么想呢?你会快乐吗?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也是失败之母。静下心来,看看你的周围,你就会发现没有一个人的生命是完美无缺的,每个人多少少了一点东西。其实每个生命都有欠缺,你无须再与人作无谓的比较,应更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第三阶段 回归

放下成长中的社会化角色的架子和社会标签,回归自然,回归到到人的柔软和亲和。每个人从小到大,从年轻到年老,无非都在做一件事情——寻找缺失的那个角,先是找到知识,而后找到女人,再后找到朋友、同事,继续寻找,又找到财富,找到健康,找到自由,一路找来,找到了无数的东西,最后发现,在白发苍苍时发现,他错了,他其实什么也不需要,他找到一切的一切,都不可能带走,因为他终究会死去。强迫自己找的那个过程,也是过眼烟云,说不上来有什么快乐。

我们把生命的过程看成是自然扎根、自然生长、自然滋养、自然回归的过程,就像一颗种子落进土壤,发芽、开花、结果。结果也是结籽,也是回归,又将开始了新的一轮生长过程。心理咨询师和私人心理顾问就好比是这样一粒回归土壤的种子。

 一进一退即智慧。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的梁漱溟先生对生活的思考得出结论是:生活就是“相续”。他根据自己的体验,写了一本书《人生的三路向》,说是:所有人类的生活大约不出这三个路径样法:(一)向前面要求——肯定欲望,肯定人生;欲望就是人生的一切。(二)对于自己的意思变换、调和、持中——欲望出在众生的迷妄;否定欲望,否定一切众生生活,从而人生同在否定之中。(三)转身向后去要求。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有卓然不落于欲望窠臼之可能,于是乃肯定人生而排斥欲望。这是三个不同的路向,从粱氏描述的这三个路向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了一种自然的回归。
    第四阶段 对话

放下心理咨询师(私人心理顾问)的牌子和光环,与来访者做人与人的平等对话,一切的理论和技能都自然消融在其中了。

心理学有两种话语形态:独白的心理学与对话的心理学。语言的本质是对话与交流,语言的意义是在对话与交往中建构和呈现的。独白是一种旁若无人的自言自语,对话则是谈话双方的互动式交流。

“我”的心理学与“你”的心理学应该从独白走向对话,“我”与“你”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对话的交往关系。实际上,两者并不是完全割裂的,科学是常识的继续,常识判断构成了生活,知识判断解释了生活,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应当将独白话语形态的心理学整合为“我与你”对话的心理学。强调研究中双方的参与性、互动性以及平等性,寻求一种平衡与结合,采取对话与交往的方式,在两者之间找到共同的平台,“我与你”的心理学追求一种“合情合理”的心理学,将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结合起来,将个案研究与抽样研究结合起来,把民众的常识与专家的知识结合起来,把生活经验线索与理性逻辑线索结合起来。只有在公共领域中进行专家与民众的交流,常识与知识的对话,才能保持心理学研究的合情合理和共同发展。

生命在于一呼一吸,生活在于一问一答。心理咨询和私人心理顾问就是在这样的一呼一吸间流露着真情,在一问一答间走进心灵的深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我们心理咨询师好私人心理顾问好比是春天,来访者好比是好雨。他们的来访犹如“好雨当春”,心理咨询师和私人心理顾问的工作犹如春天,静静地,春风化雨,不让来访者感觉到一种强势的说教和指导。心理咨询师和私人心理顾问只是随着来访者“好雨”的需要而“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伴着春风,看不见,摸不着,悄然落下,悄声滋润。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只见来访者内心的花朵沾着雨珠,娇艳地开放着……这是一种艺术美的意境,也是我们心理咨询工作者们孜孜以求的职业境界。

第五阶段 互动

放下过去对人对事评判当先的旧思维习惯,在心理咨询师和私人心理顾问专业会心小组中积极体验,相互交流,相互启迪,相互促进,逐渐学会走近彼此的心灵,这是读人读生活的过程,是在任何书本里学不到,任何书面的考试也考不了的。

人和人的关系就是交流的关系,互动的关系,合作的关系。私人心理顾问切身体验到这种关系的重要性。无论西方和东方的无数个不同理论的流派,都对建立好咨访关系是顺利开展心理工作的头等要素持众口一词的肯定。能否融入和妥善建立好咨访关系,也是检验一个私人心理顾问的首要标准。

私人心理顾问,一般不做心理疾病症状的诊治(会及时转诊给医院里的精神科医生),主要做的就是人际关系和情感情绪方面的评估。可以这样说,在心理咨询师和私人心理顾问的眼里,只要排除躯体病症,绝大多数都是处在人际关系上,位置的错构,关系的扭曲,情绪的堵塞,才是造成各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的核心因素。私人心理顾问行业的本质,恰恰是需要密切关注人在社会环境中的人际关系,以及这种关系所带来的对情绪乃至对身体的影响。没有任何药物可以治疗扭曲的人际关系,心理咨询和私人心理顾问却可以在这方面大有作为。

《易经》系辞(上卷)记载:“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记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大多前来咨询来访者,一般都是遇到了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如亲子间、夫妻间、子女间、婆媳间、师生间、恋人间、上下级间、人际交往间等等,如果关系的极度扭曲、序列混乱和恶化,情绪的抑郁焦虑,长期下来,势必造成自主神经系统中五脏六腑等器官的功能疲惫或紊乱,内分泌失调,睡眠饮食方面都会自觉不适。如何改进?奥地利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曾有一段经典论述:“改进的唯一方法,在于训练他们更合作更有勇气地面对生活。合作也是我们拥有的防止精神病倾向发展的唯一保障”。只要学会与人打交道,相互交流,互动起来,一切人际关系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一切情绪情感的纠结都会破茧化蝶的。

 



  [1] 周宁(2005):《独白的心理学与对话的心理学》,云南大学出版社,第18

    [2] 节选自周宁(2005):《独白的心理学与对话的心理学》,云南大学出版社,第5859

 

[3] 摘自《点亮自性之光》克里希拉穆提著 胡因梦译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7.12第一版,2007.121次印刷 3738

[4] 〔美〕J·维尔斯特《必要的丧失》

 

  +  关闭窗口  +

 
现在有3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匿名发表
 
版权所有 © 2005-2015 珠海市愉泉心理咨询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