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员心得笔记精选
<  更多.......
家庭教育中亲子角色的剖析与定位
2014/3/3 15:30:06     阅读951次     
 
 

高级心理顾问学员   陈景英

摘要:家庭是一个大舞台,家长和孩子都在这个舞台上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在互动中表现自己,整饰自我形象,从而达到一定的目的。本文从实际出发,首先列举了家庭亲子角色失调的种种表现;然后剖析了产生这些不良表现的原因;最后,结合家庭教育新理念,从四个方面将家庭亲子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并为如何更好地担任这些角色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家庭  角色失调  剖析  新理念  重新定位  建议

家庭是孩子的人生第一站,父母是孩子不可任意选择的首任教师,也是终生不得下岗的教师,孩子从出生起就生活在各自的家庭中,和父母共同生活,然后才逐渐走向社会,和其他个体与组织发生关系。家庭既是爱的最主要的传递者,也是恨的最主要的传递者。

家庭好比一个大舞台,家长和孩子都在这个舞台上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在互动中表现自己,整饰自我形象,从而达到一定的目的。家长既是导演,又是演员,能否让家庭这个大舞台奏出优美、和谐的旋律,家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认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认识到亲子角色的重要性,于是压抑已久的情绪一下子爆发出来,但角色的转变需要的不仅仅是理念和热情,更重要的是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于是,有些家长走向了两个极端:限制自身权力范围与过分夸大角色行为,从而使家长对自身教育角色产生了错误定位——孩子的发展应该由成人全权安排,孩子的教育不是我的事情。这种对自身角色的摇摆不定与能力结构的不完善,不仅限制了家长教育潜能的发挥,也使亲子关系变得更加不合谐。用有些家长的话讲“以前的孩子不好教,现在根本是不会教了”。

家庭亲子角色的失调,不仅给亲子关系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同时更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因为,家长的教养方式直接受家庭亲子角色定位模式的引导。

1. 家庭亲子角色失调的种种表现

11 忽视孩子情感的忽视型家长

这种类型的家长,将主要精力放在养育孩子,改善孩子的生活条件上,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教育孩子、和孩子在一起,很少关心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心灵的成长。认为养孩子是他们的事,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孩子上学后,就把孩子基本上交给了学校。在这种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内心充满了孤独、失落和无助,易形成冷漠、情绪不安等心理,常表现出反复无常,易怒,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情感空虚,容易早恋,还可能在外面交上不良朋友,学会诸如偷窃、打架闹事、抽烟等不良行为。

12 行为超越界限的滥爱型家长。

这种类型的家长,过分地溺爱孩子,在生活上对孩子过度保护,过多限制,不允许孩子外出,限制孩子的交往,不让孩子独立从事力所能及的活动;把本该由孩子做的事,自己替代做了。这种行为造成的结果是使孩子对生活和劳动的参与度降低,剥夺了孩子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的机会,弱化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凡事依赖父母,胆小怕事,自卑懦弱,做事没主张,不能自立,没有应对挫折的能力。同时也无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责任感流失,不能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懂得爱,更不懂得关心别人。1

13 无视孩子存在的专制型家长

这种类型的家长,通常把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强加给孩子,一切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对孩子的行为做过多的干预,常采取强制手段让孩子听命于父母,漠视孩子的兴趣和意见,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严,不给孩子选择和做主的机会,甚至不给孩子发言权,不允许孩子违背父母的意愿与规定,有时还会施以粗暴的惩罚。这种专制不仅会压制孩子的创造性和独立性,而且使孩子容易对自己、他人和周围环境产生不良认知和消极体验,出现人格障碍。2

14 寄希望于孩子的补偿型家长

这种类型的家长,把家庭的发展、父母的希望全部加在孩子身上。期望通过孩子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弥补自己的人生缺憾;把孩子的发展看做自己的唯一指望。他们往往对自己得过且过,对孩子却患得患失、不断催逼,不仅会让孩子失去自我,也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易使孩子产生焦虑、嫉妒、自暴自弃、内疚、自责、及对抗等心理。

15 盲目攀比的虚荣型家长

这种类型的家长,将孩子当作自己的脸面,并总爱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攀比,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的孩子好。这种做法,不仅不利于孩子价值观的良好建立,而且对孩子的良好自我评价系统也是一种破坏。它打破了孩子内心的心理平衡,不利于孩子内心的自我悦纳,容易让孩子失去自信心,而且也会使孩子产生自卑、抵触情绪,百弊而无一利。

16 孩子至上的放纵型家长

这种类型的家长,将孩子视为家庭的核心,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不假思索地答应,对孩子百依百顺,任凭其呼风唤雨,对于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和行为不加以制止。孩子在家中享受的地位高人一筹,处处特殊照顾,如此娇纵会导致孩子形成任性、无理取闹、唯我独尊、缺乏礼貌、自私、没有同情心、易冲动,攻击性强等一系列不良的性格特征。

17 重智轻德的片面型家长

    这种类型的家长,眼睛只盯着“智育”,把学习好当作好孩子的唯一标准。“只要你把学习搞好就行,别的什么也不用你管”是家长的口头禅。只重视课内知识、书本知识、与升学有关的所谓的“主科”,忽视孩子德、体、美、劳其他四育的培养,不注重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这种做法,容易使孩子缺乏理想和责任、适应能力差、人际交往差,易产生失落感和焦虑感,同时也会压抑孩子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不利于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

    由于亲子角色失调所造成的教养方式不当的表现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家庭亲子角色的失调呢?

2. 家庭亲子角色失调的成因分析

21 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家庭文化中,认为孩子生来就是属于自己的,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在父母的生命中,没有自己,只有孩子,一切围着孩子转。为了孩子,有些家长甚至牺牲自己的的事业,放弃自己的工作,全身心的投入到孩子身上。认为,孩子的生活理应由家长来主宰,同时奉行“一切听命于父母”、“父母是天”、“不打不成材”等错误观念。

22 人才竞争带来的压力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激烈竞争的时代。社会的转型,知识的迅速更新,人才的竞争,就业的压力,家长从切身的体验中,迫切感到知识与人才的重要性,认识到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认识到没知识、没文化、没专长的人在二十一世纪很难立足。于是不少家长从孩子零岁开始就进行大量的智力投资,唯恐输在人生起跑线上。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弊端,社会上盲目攀比的风气,学校的考试排名,老师对优等生的偏爱等等,使家长不敢放松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3

23 家长童年经验的畸形影响

    有些家长由于在童年时期缺乏爱的满足,尤其缺乏母爱,容易形成一系列消极心理:冷漠、孤独、苦闷、冲动、脆弱,而且一直持续到成年。还有些家长在童年时期由于父母专制、家庭缺乏民主气氛,各种精神需求受到压抑,而且经常挨打,于是长大后也照本宣科地将粗暴的教育方式应用到了自己孩子的身上。

24 独生子女时代的危机感

    现在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孩子能否成材,不仅是个人的前途问题,而且直接关系着父系与母系两个家庭的荣辱和未来。很多家长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了“独苗”身上,对孩子投入全部精力,倾入全部热情。孩子如果成绩不好,表现不良,就会扰乱父母的心情,造成父母的焦虑、不安、紧张,并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25 家长补偿心理的作用

    人的一生总会有些许的遗憾,为了补偿自己从前未了的心愿,家长便把自己的梦想嫁接到了孩子身上,期待儿女能帮他实现人生的理想,并美其名曰:“为孩子好”。

26 家长头脑中片面的人才观

    由于有些家长头脑中固有的人才观:分数=知识=智力=文凭=成才,及社会上用人单位的片面注重学历背景,使家长把孩子成才的标准定位在:考高分、上名牌大学,使孩子的创造性能力受到抑制,成了应试教育下的“牺牲品”。

27 家长虚荣的面子心理作用

    中国人爱面子,有些父母把面子看得很重。认为孩子学习好,自己就有面子,就可以光宗耀祖;孩子学习不好,自己就丢尽了颜面。说到底这是虚荣心在作怪。

28 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理念、技能与方法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天职,但是,父母并不是天生的教育家。高尔基说:“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便是国家的一件大事了,需要才能和渊博的知识。”有些父母并不缺乏教育子女的热情,也不缺乏对子女的责任感,但却没有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也没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并缺乏对亲子角色的定位;教育孩子时,或简单粗暴,或溺爱放任,或一暴十寒,或随心所欲,所以常常导致教育子女的失败,而且其热情越高,所造成的灾难越大。因教育方法不当而使子女走上邪路、导致子女伤残甚至死亡的报道屡见不鲜。

    总之,由于亲子角色的固定性或界限分明的特征,亲子交往时往往是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去看待问题的,这就很容易造成亲子间的意见分歧,甚至发生亲子冲突。这时,如果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分析看待某个问题,即父母从孩子的角度去分析、体验孩子的心理状态;同时孩子也站在家长的角度去体验家长的心情,进行角色互换就可以达到互相理解、减少冲突的目的。


 

 

 

  +  关闭窗口  +

 
现在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匿名发表
 
版权所有 © 2005-2015 珠海市愉泉心理咨询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