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专家
<  更多.......
荆其诚研究员
2008/8/3 17:53:43     阅读1881次     
 
 

荆其诚研究员

荆其诚研究员
党派:民盟
1942-1947  
北平辅仁大学心理系,1947年获教育学士学位
1947-1950  
北平辅仁大学人类学系研究院,1950年获科学硕士学位
2005       
台湾辅仁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学位

语言能力
    熟练掌握英语,德语阅读能力

 

研究领域
    实验心理学,颜色视觉,视知觉,发展心理学,心理学体系

 

任职情况
国内:
1947-1949 
北平辅仁大学助教
1950-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83-  研究员
1978-1983 
北京大学心理系副主任
1979-1983 
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1984-     
北京大学兼职教授
1983-1987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
1980-1985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职务评审委员会主任1985-1995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1995-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1988-1998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学位委员会委员
1983-1986 
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学科组成员
1985-1986 
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研究员评议委员会成员
1985-1995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1983-1987 
中国儿童发展中心副主任、专家委员会委员
1987-1995 
中国儿童发展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1987-1991 
西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1988-1992 
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1992-1996 
天津师范大学顾问教授
1990-2004 
中科院心理所---美国密西根大学心理学合作研究中心主任
1992-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2002-     
首都师范大学荣誉教授

国际:
1979-1980 
美国密西根大学访问学者
1985      
澳大利亚La Trobe大学杰出访问学者 (Distinguished Visitor)
1986      
美国芝加哥大学卢斯研究员(
Henry Luce Fellow)
1987-1989 
美国伊利诺大学兼职教授
(Adjunct Professor)
1988-1989 
美国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
(Fellow, Center for     Advanced Study in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1992-1993 
美国密西根大学访问教授

1995
(终身) 美国密西根大学荣誉科学家 (Honorary Research Scientist)
1995
(终身)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Fellow, Third World Academy of      Sciences)
1996-     
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

1998-2006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评选委员会委员(生物学;社会、经济科学)

 

在学术组织任职情况

国内:1981-1984 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
1984-1989 
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
1984-1994 
中国心理学会国际学术交流委员会主任
1989-     
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
1983-1990 
中国光学会理事,颜色与视觉专业委员会委员,副主任
1980-1988 
国家标准局人类工效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1984-1988 
国家标准局人类工效学技术委员会颜色分委员会委员
1988-1996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全国颜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1996-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全国颜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
1988-1994 
中国照明学会理事,颜色与视觉专业委员会委员
1986-1994 
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委员
1988-1998 
全国政协科技委员会委员
1993-2000 
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
1998-    
香港心理学会荣誉会员 (Honorary Fellow)
2004-    
中国心理学会会士

国际:
1983-1988 
国际注意与操作学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Attention and Performance)顾问委员会委员
1984-1988 
国际行为发展研究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ISSBD) 国际组织委员会委员
1984-1992 
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 (International Union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 IUPsyS) 执委
1992-1996 
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副主席
1992-2000 
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 (ISSC) 贫困比较研究 (Comparative     Research Program on Poverty) 科学委员会委员
1992-    
美国心理学联合会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国际会员 (International Affiliate) 
1999     
美国科学促进会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会员

2001-  
美国心理学会 (American Psychological Society)国际会士(International Fellow)2004   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主席。北京,88-13
2004-  
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 (IUPsyS) 终身执委
2005-  
国际应用心理学会 (IAAP)会士 (Fellow)

获奖情况

  1979  双积分球目视色度计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0 
照明标准视觉心理学研究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1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证书
  1995 
颜色视觉心理学研究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6 
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
  1999  
中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
  2001 
中国科学技术学会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2002 
第三届中国内藤国际育儿奖。中国内藤国际育儿奖金委员会
  2003 
美国心理学会(APA)国际荣誉奖
  2004 
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特殊贡献奖
  2005 
中国流行色协会杰出贡献奖
  2007 
美国儿童发展研究会(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SRCD)儿童发展杰出贡献奖

 

出版书籍
1
.荆其诚(1950)。Prehistoric painting and children`s drawing compared: A contribution to the "Psycho-genetic problem of development. 硕士学位论文,北平辅仁大学。
2
.荆其诚(1958)。《冯特和铁钦纳的构造心理学派的理论基础》。科学出版社。
3
.荆其诚主编(1961)。《飞行教学过程的心理分析》。空军第六航空学校。
4
.荆其诚、焦书兰、喻柏林、胡维生(1979)。《色度学》。科学出版社。
5
.荆其诚(1981)。《现代科学技术词典(上下册)》心理学名词编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6
.潘菽主编、刘范、荆其诚、徐联仓副主编(1983)。《人类的智能》。上海科技出版社。
7
Stevenson, H.W., & Jing, Q.C. (Eds.) (1984). Issues in cognition.  Proceedings of a joint conference in psychology.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8
.荆其诚、林仲贤主编(1986)。《心理学概论》。科学出版社。9.荆其诚、焦书兰、纪桂萍(1987)。《人类的视觉》。科学出版社。

10
.荆其诚(1987)。《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 -- 普通心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1
.荆其诚(1990)。《现代心理学发展趋势》。人民出版社。
12
.荆其诚主编(1991)。《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湖南人民教育出版社。
13
.潘菽、荆其诚主编(1991)。《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4
Jing, Q.C., & Kuang, P.Z. (Guest Eds.) (1991). Psychoneurological research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Vol. 20, No. 1. New York: M.E. Sharpe.
15
Jing, Q.C., Zhang, H.C., & Peng, D.L. (Eds.)(1994). Information processing of Chinese language. Beijing: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16
.王甦、林仲贤、荆其诚主编(1997)。《中国心理科学》,吉林教育出版社。

17
.高云鹏、荆其诚编著(1999)。《开发自我 --- 脑、社会和心理》,湖南教育出版社。
18
.荆其诚主编(2001)。《中国心理学会80年(1921-2001)》,人民教育出版社。
19
Jing, Q.C., Rosenzweig, M.R., d’Ydewalle, G., Zhang, H.C., Chen, H-C., Zhang, K. (Eds.) (2006). Progres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around the world. Proceedings of the 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Vol. I, Neural, cognitive & developmental Issues; Vol. II, Social & applied Issues. Hove, East Sussex: Psychology Press.

 

近期论文
1. Jing, Q.C., & Zuo, Q. (2000). Mental health problems of Chinese school   children. In N.N. Singh, J.P. Leung, & A.N. Singh (Eds.),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Child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pp.  1-20). Amsterdam: Elsevier.
2. Jing, Q.C. (2000). Chapter 30, International psychology. In K. Pawlik,  & M.R. Rosenzweig (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Psychology (pp.  570-584). London: Sage.
3
a.荆其诚2002)。国际心理学。K. Pawlik, M. R. Rosenzweig 主编,张厚粲主译《国际心理学手册》第30章(803-823页),华东师大出版社。
4. Jiang, X., & Jing, Q.C. (2000). Effects of sentence pattern and   semantic reversibility on Chinese sentence processing.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32 (English Supplement), 66-72.
5. Jing, Q.C. (2001). Psychology in China. In W.E. Craighead, & C.B.   Nemeroff (Eds.), The Corsini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al Science (pp. 287-289). New York: John Wiley.6. Jing, Q.C., & Fu, X.L. (2001). Modern Chinese psychology: Its indigenous roots and international influen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36 (6), 408-418.
7
荆其诚,傅小兰(2001)。怀念西教授。心理学报,33卷,3期,288
8
荆其诚,扬玉芳(2001)。一位获诺贝尔奖的博学大师 --- 贺伯特 A. 西蒙院士。科技导报, 155期,No.414-16
9
荆其诚2001)。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与中国心理学。陈永明主编《当代中国心理学》(185-188 页),人民教育出版社。
10
荆其诚2002)。追忆西蒙。科学时报,200224
11
Hedden, T., Park, D. C., Nisbett, R., Ji, L.-J., Jing, Q.C., & Jiao, S. L. (2002). Cultural variation in verbal versus spatial neuropsychological function across the life span. Neuropsychology, 16, 65-73.
12
荆其诚、万传文、林国彬、纪桂萍、焦书兰、范存仁(2003)。二十年来

中国独生子女研究。华人心理学报,32, 1-19
13
.周国梅、荆其诚2003)。心理学家 Daniel Kahneman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心理科学进展,111),1-5
14
荆其诚、孙宇浩(2003)。儿童发展的跨学科研究。科技导报,183期,No.9,35-40
15
荆其诚、杨玉芳(2003)。心理学的意识概念。汪云九、杨玉芳等《意识与大脑多学科研究及其意义》(31-46),人民出版社。
16
.孙宇浩.荆其诚2004)。儿童早期概念和语言的发展。语言文字应用(增刊),幼儿语言教育研究专辑,32-39
17
Yoon, C., Feinberg, F., Hu, P., Gutchess, A.H, Hedden, T., Chen, H., Jing, Q., Cui, Y., & Park, D.C. (2004). Category norms as a function of culture and age: Comparisons of item responses to 105 categories by American and Chinese adults. Psychology and Aging, 19(3), 379-393.
18
荆其诚, 张航 (2005)。时代精神与当代心理学。心理科学进展,132), 129-138

19
Gutchess, A., Yoon, C., Luo, T., Feinberg, F., Hedden, T., Jing, Q.C., Nisbett, R., & Park, D.C. (2006). Categorical organization in free recall across culture and age. Gerontology, 52(5), 314-323.

 

牟炜民研究员,浙江人,1995年于杭州大学获心理学学士学位,1998年于中科院心理所获博士学位,1999年赴美国Vanderbilt大学Tim McNamara实验室从事人类空间认知博士后研究,2001年赴美国Michigan州立大学M.I.N.D实验室从事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 和空间化人机对话研究,2002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

研究领域
    人类空间认知:人类用何种空间参照系获取和并在记忆表征空间信息;人类如何用空间记忆来指导空间行为;场景再认,本体运动与空间定向的关系。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 和空间化人机对话:如何用人类空间认知理论指导移动计算系统的人机界面的设计;各种导航系统的人类因素研究。
   
实验室主页:http://arsc.psych.ac.cn

近期成果及出版物
1. Mou, W., Biocca, F., Owen, C.B., Tang, A., Xiao, F., & Lim, L. (2004). Frames of reference in mobile Augmented Reality display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Applied, 10, 238-244. 
2. Mou, W., Zhang, K., & McNamara, T.P. (2004). Frames of reference in spatial memory acquired from languag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30, 171-180.
3. Mou, W., McNamara, T.P., Valiquiette C. M., & Rump, B. (2004). Egocentric and allocentric updating of spatial memor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30, 142-157.
4. Mou, W., & McNamara, T. P. (2002). Intrinsic frames of reference in spatial memor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28, 162-170.
5. Mou, W., & Zhang, K. (2001). A compatible chord code for inputting elements of Chinese Characters. Applied Ergonomics, 32, 293-297.

研究生培养情况
    可指导硕士生博士生。  

  +  关闭窗口  +

 
现在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匿名发表
 
版权所有 © 2005-2015 珠海市愉泉心理咨询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