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员心得笔记精选
<  更多.......
心理顾问学习笔记--王冬梅
2014/3/21 9:32:47     阅读963次     
 
 

2013322,星期五

对于心理顾问这一职业只有粗浅的了解,但非常感兴趣。本想深入地学习,因工作和家事纷扰,一直没能如愿。

听友人说今天周末有公开课,我怀着迫切的心情,下载了“呱呱视频”,并第一个走进国家心理顾问讲堂。讲堂空空如也,在等待开课时间里,我也在幻想着公开课的内容——爸爸多引领,妈妈多安抚。

     8点钟,公开课开始了。主讲丰柯,风度翩翩,主麦雅文典雅知性。

     主麦雅文老师先提出一个案例:一个小学高年级的男孩子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放学后老师把他留在办公室补作业,不久家长来接孩子,来的是孩子父亲,当着所有老师的面把孩子一顿骂,边骂边打孩子,老师看不过去上前拉开。经了解,孩子母亲在乡下上班,每天坐通勤车回家,但回来的都很晚。父亲为给孩子一个优越的学习环境而调到城里,每天除了照顾孩子生活起居,还要辅导孩子学习,孩子偶尔也偷懒不完成作业。只要孩子做得不如父亲心意,父亲就给孩子一顿揍,孩子在校内和同学相处也有动手打人行为。父亲在众人面前将孩子一顿揍,伤了孩子的自尊,孩子怎会找到自信?

    案例讲完,学员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丰督导不适给大家讲解着。我在电脑屏幕敲打了一串字符:爸爸这样打他的儿子,儿子将来就会这样打他的孙子,孙子将来就会打他的重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地打下去。爱开玩笑的我,这一次不是在开玩笑,因为孩子长期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其性格就会变成畸形,因为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母亲管教孩子,父亲退居其后,母亲总是不放心父亲教育孩子。夫妻间相处也是一门学问,不要斤斤计较,要同舟共济,说正向的语言,多看对方的优点,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只有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各方面一定会很优秀。

    安徽-凯凯家长对大家说: 21:27:41

想请问个问题:儿子12岁,10岁左右分床的,现在又回潮了,说怕,说柜子里怕有魔鬼,他自已说有强迫,总要翻柜子,看床底下。不知为什么?

      这个案例提出后,丰督导给出了结论:一个伟大的母亲不在于怎么生养孩子,而是怎么样分离孩子。

      这个结论我虽然我没有向更深层次去理解,但有一点我确定我是对的。那就是:我的儿子峰儿,4岁就和妈妈分了床,7岁上一年级,入学的第一天是我和他爸爸共同送去,并告诉他回家的路,其余上学、放学都是一个人风里来雨里去。直到中考结束后,峰儿对我说:“妈妈,我想去外地读高中。”“你能行吗?”我用怀疑的眼光看着还很稚嫩的峰儿反问道。峰儿肯定地说:“妈妈,我能一辈子在生活您的羽翼下吗?”此时的我心中暗喜:“儿子,你真棒!”后来峰儿,考上了外地重点高中,很多孩子都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陪读,峰儿来去一个人,住在学校的公寓里,学习成绩也很优秀。过去,我曾一度的自责,自己没有把峰儿揽在怀里,宝贝一样地宠着,护着。看了丰督导给出的结论,我不在自责,因为我是对的。

 

2013410  星期三

心理咨询师与心理顾问的区别
  1、理论基础的不同:前者变态心理学,后者积极心理学。2、服务群体的不同:前者帮助心理有问题的人;后者陪伴健康人群更健康。3、使用的方法不同:前者多使用的是西方传来的治疗心理患者的方法;后者使用的是以本土文化为主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方法。

 

    心理顾问晨读:孔夫子所认为的良好礼节,在直接对别人的尊重中得到最好的体现。日常生活的行为中,谦逊和尊重的培养更多的是对他人感觉的体谅和理解,而不是严格遵守某些规则和空洞的条文。

 

 2013411 星期四

心理顾问午思:心理工作者要用真心待人,用真知务人,用真诚导人。

 

2013423 星期三

 

“心理疏导”正在取代“心理咨询”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亲临四川芦山地震灾区视察,他22日到华西医院探望伤员。在看望八岁的危重伤员张柯时,医护人员说,孩子在地震中受到严重惊吓。李克强叮嘱道,对危重伤员特别是未成年危重伤员,既要积极治疗,也要注意进行心理疏导。

      四川省卫生厅厅长沈骥在22日下午举行的发布会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4·20”芦山强烈地震的灾后心理疏导和抚慰需要依靠整个社会的力量展开。

  沈骥说,大灾之后,心理疏导和抚慰是重要和急迫的任务,“从医学的角度,灾后心理抚慰分为紧急心理抚慰和长期的心理关怀,目前已开展了三项工作。”

  一是在灾区的所有医务人员在救治工作中,会开展医疗工作中的解释、安慰和支持;二是国家的相关专家和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的心理专家已深入灾区,进行心理抚慰的医疗方面的培训,推行一些计划和工作;三是来自社会各界的心理关怀。沈骥说,从“5·12”震后专家提供的调查报告显示,灾区民众最重要的心理抚慰是安居乐业。

从以述信息可以看出,“心理疏导”正在取代“心理咨询”,这也符合了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问题是我们作为心理工作者如何从心理咨询的一些西方的心理疗法上转到本土化的东方文化视角上的心理疏导上来。

 

2013425  星期五

今天在督导课上薛老师和丰督导交流了一个案例,是关于婆媳相处不好,求助者的弟弟左右为难,让求助者自己感觉无能为力,自己内心很不舒服,于是来找薛老师咨询。经过在房间里大家的探讨和丰老师的点播,我认识到自己也被来访者的问题卷入其中,也有想为她弟弟想办法的这种心情,实际上来访者自己本身就是有情绪问题的,我们只要解决她的情绪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还纠结她弟弟的问题。来访者走了,也要把她的情绪和案例带走,不能总存在心中,要相信自己做的方法就是最好的,不必要纠结地去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只要求助者满意就是最好的方法。心理顾问的五问,问关系一环节我了解到求助者丈夫忙于工作,儿子出去上大学了,自从婆媳有矛盾后弟弟和妈妈住在她家里。她自己想方设法调节但是无能为力,感觉自己很无奈,很纠结。这是她的体验和感受。在她说的过程中,说到优势她认为母亲都八十多了,在她家里住也可以,将来可以由她养老送终的。弟弟都四十多岁了,相信他自己会处理好个人的问题。咨询时我做到了认真倾听,她的关系和感受也说出了,负面情绪有释放不评判,但存在分析劝告建议现象,以后在这方面要注意。当来访者走了,她的东西也应随着她走了,而不应该纠结其中。丰老师说:“人字有两笔,凡事有多面,心理无问题,都是人自烦” 心理学是人学,是研究人的规律,也是情绪学,研究人的内在的情绪反应,因此,要真情互动。心理学还是关系学,研究人与人之间关系,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应该探讨她的未来而不是解决她的问题。找到积极地发展方向。这次督导给我的方向,同时看到了自身的问题。

 

2013428  星期日

人格失调。“孩子的问题就是父母的问题”这是家庭教育的一个核心理念,只有坚信这一观点,父母才能真正做出改变,孩子的问题才能得以解决。但在咨询中,很多父母并不相信这一观点,有的认为:我管他吃管他喝,为他操碎了心,怎么能是我的错?有的认为:我有责任也只能占一部分,学校和社会也应负一定的责任。人格失调者一个特点就是推卸责任,他们总是让别人活得痛苦。当孩子出现问题时,父母从来不检讨自己的错误,而是归咎于教育制度,要么就抱怨和指责别的孩子,认为是他们“带坏了”自己的孩子,或者把矛头直指孩子:“我供你吃供你喝,为了你,我工作都不干了,你怎么这样不争气,怎么就不知道学习?”“你都快把妈妈逼疯了!”“要不是为了你们,我早就给你爸离婚了!”“要不是为了抚养和照顾你们,我也能读完大学,做成一番事业。”他们这些埋怨让孩子产生这样的信息:父母的婚姻不幸,父母的心理不健康,父母的事业不成功,父母的人生穷困潦倒,都是孩子的责任。孩子无法理解这种错误性的指责,将责任归咎于自己从而产生负罪感,孩子的人格也会出现问题。人格失调的父母,他们不仅影响婚姻、交友和事业,还导致人生问题重重,为孩子树立了反面的榜样,孩子的问题永远得不到解决。正确的做法应是“这是我的问题,必须由我来解决”,但这些父母把责任推给配偶、孩子、朋友、父母、上司或者带来“坏环境和坏影响”的学校、政府、社会、时代等抽象事物。父母推卸责任时,可能感到一时取得了胜利,一时占了上风,一时舒服和痛快,但问题永远存在,心智也不会成熟。正如专家所说: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  关闭窗口  +

 
现在有1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匿名发表
 
版权所有 © 2005-2015 珠海市愉泉心理咨询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