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名师
<  更多.......
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
2012/10/28 12:54:16     阅读21197次     
 
 

         积极心理学美国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的2000年1月《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开始涉足此领域的研究,矛头直指向过去近一个世纪中占主导地位的消极心理学模式,逐渐形成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积极心理学英文为Positive Psychology,它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

         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 1942- )美国心理学家,主要从事习得性无助、抑郁、乐观主义、悲观主义等方面的研究。曾获美国应用与预防心理学会的荣誉奖章,并由于他在精神病理学方面的研究而获得该学会的终身成就奖。1998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马丁·塞利格曼出生于美国纽约州奥尔巴尼,在家乡念书时,喜好篮球运动,后因未能入选篮球队而开始钻研究学问。13岁那年,他开始专心读书,尤其是S.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64年,塞利格曼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随后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师从R.所罗门学习实验心理学。塞利格曼先是与B.奥弗米尔,后来又与S.梅尔合作研究了狗在受到预置的不可避免的伤害进所表现出的被动性。

  塞利格曼检验和探讨了缺乏常规的学习理论的解释,并最终提出动物的学习与它们的活动无关,简单地说,动物是失助的。1967年,塞利格曼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执教于科内尔大学。1970年他回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在该校的精神病学系接受了为期一年的临床培训后,于1971年重返心理学系。1976年他晋升为教授,在此期间出版了《消沉、发展和死亡过程中的失助现象》一书。1978年,他与L.艾布拉姆森和J.蒂斯代尔一起,重新系统地阐述了失助型式,提出有机体的品质决定了失助的表达方式。其后他发现:当坏事发生进,那些具有将坏事的起因看作是固有的不变的人往往陷入失助的境地。

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的来源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随后的很多实验也证明了这种习得性无助在人身上也会发生。

“习得性无助”的定义以及表现

  1、定义:习得性无助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

  2、表现:习得性无助学生形成了自我无能的策略,最终导致他们努力避免失败。他们力求无法实现的目标,他们拖延作业,或只完成不费力气的任务。他们沮丧,并以愤怒的形式表现出来。美国国家阅读委员会的报告描述这类学生是“懒散、怠慢、有时是破坏性的。他们不完成作业。他们面临困难的作业很快就放弃。他们在要求大声阅读、测验时变得焦虑。”

习得性无助实验

  1953年,哈佛大学的所罗门,坎明和维恩把40 只狗置于名为“穿梭箱“的东西里;隔体将箱子分开两部分,一开始,隔体只有狗背高。从格栅箱底上对狗脚发出千百次电击。狗如果学习到跳过阻隔体到另一边,就可以逃脱电击。然后,进行“挫折”狗的跳脱实验,实验人员在狗跳入另一边时,也在格栅通电,并且狗须跳100次才终止电击。他们说:“当狗从一边跳入另一边之际,发出预料可免电击的松释声,但当它到另一边的格栅而重遭电击时,则发出惨叫。”接下来,用透明塑胶玻璃阻隔在两边之间。狗触电后向另一边跳跃,头撞玻璃。狗开始“大便、小便、惨叫、发抖、畏缩、咬撞器材”等等;但10天至12天之后这些无法逃避电击的狗,不再反抗。实验人员说他们为此“感动”。结论道,两边之间加以透明玻璃并加电击,“非常有效”的消除了狗的跳脱意图。

  这一项研究显示,反复对动物施以无可逃避的强烈电击会造成无助和绝望情绪。

  60年代对这种“习得的无助感”之研究又做了加强。宾州大学的马丁·赛利曼他把笼中的狗从钢制格栅地板通以强烈而持久的电,以致狗不再企图逃避,“学会了”处于无助状态。赛利曼和史蒂芬·麦尔与詹姆士·吉尔在一篇论文中写道:“当一个正常、未曾受过任何训练的狗在箱中接受逃避训练时,以下的行为是常态:初遭电击,狗就狂奔,屎滚尿流,惊恐哀叫,直到爬过障碍时间较快,如此反复,直至可以有效地避免电击。再一步,赛利曼把狗绑住,使它们在遭到电击时无法逃脱。当这些狗重又放回电击时可以逃脱的穿梭箱时,赛利曼发现:这样的狗在穿梭箱最初被电击时的反应,和未曾受过任何训练的狗一样。但它却不久就停止奔跑,默然不动地一直等到电击结束,狗没有越过障碍逃避电击。

  80年代,心理学家仍在继续做这种“习得的无助感”的实验。费城天普大学,菲立普·柏希和另三位实验人员训练老鼠去认识警示灯,让它们知道5秒钟之内将有电击。老鼠一旦懂得了警示灯的含意,就可以走入安全区避免电击。在老鼠学会了这一步以后,实验人员又把安全区挡住,使老鼠遭受比原先更久的电击而无法逃避。可以想见,后来即使可以逃避了,老鼠们还是无法重新很快习得逃避。

  柏希又让372只老鼠遭受难以忍受的雷击,以测验巴夫洛制约和习得的无助感之间的关系。他们报告说,“实验结果并不很能确定习得无助”而“一些基本的问题仍然存在。”

  田纳西大学的布朗、史斯和彼得斯花了很多功夫为金鱼制造了一种特殊的穿梭箱,或许是为了看看赛利曼的理论在水中的合用性。实验者将45条鱼做了65次电击试验。结论道,“所得资料不能对赛利曼习得性无助感学说提供支持。”

  这些实验人让许多动物遭受强烈的痛苦,先是为了证明某理论,再反证之,最后则支持修订过的。跟赛利曼与吉尔合写犬类习得无助感之报告的史蒂芬·麦尔,曾因使习得性无助感模式流行甚久而名利双收,但在后来对这一类型的动物沮丧模式之有效性他却有如下的说法:

  关于沮丧,其特点、其神经生物学、其发生、其阻止与治疗,竟见都不够相同,因之不能使其比较具有意义……因此,不能在通论的意义上说习得性无助感是一种沮丧模式。

  这种结论不免令人失望;麦尔力图挽救,又说,习得性无助感虽然不足以成为一种沮丧模式,却可以成为一种“压力与竞争”模式;虽然如此,他却已有效地承认30年来的动物实验是浪费时间与纳税人的钱,这还不提对动物所造成的大量尖锐痛苦。

矫正策略

  1、充分理解习得性无助的成分。

  2、帮助学生发现根本的信仰,以及引起他们自我挫折不足的歪曲知觉。

  3、教给学生改变、驳斥歪曲信仰的方法,减少认知、情感、动机的亏空。

  总之,习得性无助的重要的矫治策略是元认知、问题解决、示范、自我谈话、自我控制、自我评价。

  正向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新兴的一门心理学,于1998年由宾州大学心理学教授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所创,目的在研究如何生活的快乐、成功与有意义。因此正向心理学或许可以简称为“快乐的科学”。

  正向心理学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最能让我们感到快乐?研究结果可能会令人感到惊讶:财富、学历与青春对快乐的帮助都相当有限;婚姻的影响好坏参半;倒是宗教信仰与亲情友谊,才更能让我们快乐。

  伊利诺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爱德华·迪纳(Edward Diener)的研究发现,只要基本生活无虞,额外的收入并不能带来多大快乐。良好的教育与高智商对快乐的提升也没多大帮助。年轻也不保证快乐,美国疾病管制局的一项调查显示,廿到廿四岁的年轻人情绪低落的时间,还比六十五到七十四岁的老先生老太太长。

  另一方面,宗教信仰确实能鼓舞心情,但是却很难判定究竟是神佛的效应还是宗教团体。亲情与友谊也能带来快乐;迪纳与塞利格曼的一项研究显示,在参与研究的大学生中,最快乐与最不忧郁的10%学生,他们明显的共同特征就是都有亲密的朋友与家人,并花时间与他们共处。迪纳结论说:“想要追求快乐,就应该培养社交技巧、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与人际支援 (social support)。”

  塞利格曼在《真实的快乐》(AuthenticHappiness)一书中指出,快乐是由三项要素构成:享乐(兴高采烈的笑脸)、参与(对家庭、工作、爱情与嗜好的投入程度)、意义(发挥个人长处,达到比我们个人更大的目标)。三项要素之中,享乐带来的快乐最为短暂。塞利格曼说:“这一点值得大家注意,因为有太多人以追求享乐为生活的目的,但是参与和意义却远比享乐重要。”

  正向心理学也认为人的快乐基点可以调整:人们可以借由后天的努力,改变先天人格特质的快乐水平。那么究竟如何才能使我们更快乐呢?

快乐的具体招数

  美国加州大学心理学家桑雅· 吕波密斯基(Sonja Lyubomirsky)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八项具体可行的做法:

一、心存感激

  每周记下三五件令你感恩的事件。这些可以是俗事(你的牡丹花盛开了),也可以是更具意义的事(小孩开始学走路了)。保持鲜活,内容愈常更换愈好。

二、时时行善

  可以是随机的(排队时,让赶时间的人排你前面),或有系统的(每周日固定送晚餐给老年邻居)。对朋友或陌生人行善,会让自己感觉很慷慨、很有能力,也会赢得别人的笑脸、赞许及仁慈回馈。这些都会让人感觉快乐。

三、品尝乐趣

  多注意美好的事物,例如草莓的甜美、阳光的和煦。心理学家建议,不妨将快乐时光如照相一般“印存脑海中”,在痛苦时回味。

四、感戴良师

  如果有人在你的人生十字路口予以指引,要赶快致谢。越详尽越好,最好是亲自答谢。

五、学习宽恕

  对伤害与误解你的人,就放下怒气与怨恨写封信给对方表示宽恕。无法宽恕他人会让自己停在积怨与心怀报复上,宽恕则能让你继续前行。

六、爱家爱友

  对生活满意与否,其实与钱财、头衔、甚至健康关系不大。最重要的因素是坚固的人际关系。多花点时间与精力在朋友与亲人身上。

七、照顾身体

  睡眠充足、运动、伸展四肢、笑口常开都可暂时改善心情。经常如此会让你对生活感到满意。

八、逆境自持

  人生不免有难。宗教信仰可助你度过。不过一些非宗教的日常信条也行。例如“事情总会过去。”、“任何击不倒我的事,会让我变得更强壮。”关键在于,你必须相信它们。

出版物

  (1975). Helplessness: On Depression, Development, and Death. 习得性无助

  (1991). Learned Optimism: How to Change Your Mind and Your Life. 学习乐观/活出最乐观的自己

  (1993). What You Can Change and What You Can't: The Complete Guide to Successful Self-Improvement.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1996). The Optimistic Child: Proven Program to Safeguard Children from Depression & Build Lifelong Resilience. 教出乐观的孩子

  (2002). Authentic Happiness: Using the New Positive Psychology to Realize Your Potential for Lasting Fulfillment.真实的幸福

  (2004). '"Can Happiness be Taught?".

  (2004). 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

  (2011). Flourish: A Visionary New Understanding of Happiness and Well-being.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在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数月后的一天,与五岁的女儿在园子里播种。他的女儿叫尼奇。塞里格曼虽然写了大量有关儿童的著作,但实际生活中对于孩子并不算太亲密,他平时很忙,有许多任务要完成,其实种地也只想快一点干完了。尼奇却手舞足蹈,将种子抛向天空。

  塞里格曼叫她别乱来。女儿却跑过来对他说:爸爸,我能与你谈谈吗?”“当然,他回答说。

   “爸爸,你还记得我五岁生日吗?我从三岁到五岁一直都在抱怨,每天都要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当我长到五岁时,我决定不再抱怨了,这是我从来没做过的最困难的决定。如果我不抱怨了,你可以不再那样经常郁闷吗

  塞里格曼产生了一种闪电般的震动,仿佛出现了神灵的启示。他太了解尼奇的成长,太了解自己和自己的职业。他认识到,是尼奇自己矫正了自己的抱怨。培养尼奇意味着看到她心灵深处的潜能,发扬尼奇的优秀品质,培养她的力量。培养孩子不是盯着他身上的短处,而是认识并塑造他身上的最强,即他拥有的最美好的东西,将这些最优秀的品质变促进他们幸福生活的动力。

  这一天也改变了塞里格曼的生活。他过去的五十年都在阴暗的气氛中生活,心灵中有许多不高兴的情绪,而从那天开始,他决定让心灵充满阳光,让积极的情绪占据心灵的主导。

  继而,塞里格曼将这种关心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心理学,定位为积极心理学。

2012年11月4日,有“积极心理学之父”之称的美国心理学会主席、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来到上海,为本地的青少年家长(微博) 和教育工作者上一堂“幸福”课,并和他们共同探讨“怎样打造幸福家庭”。

讲座期间,马丁·塞利格曼还将就 “积极心理学与幸福教育”、“如何在中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培养乐观自信的孩子”、“父母如何面对孩子的不良情绪和倾向”、“独生子女性格培养关键要素”等方面的话题和听众展开探讨。

“ABC法则”让孩子乐观思维

马丁·塞利格曼教授曾在美国宾州学校做过关于儿童乐观思维方面的实验,通过一种名为“ABC法则”的训练,帮助孩子们培养出乐观的精神。下面的这些方法对中国的家长和孩子同样适用。

什么是“ABC法则”

悲观的父母怎样才能变得更乐观?他们可以尝试学习乐观的认知技能——ABC法则。

A (Adversity)——代表负面、不好的事件;B(Belief)——代表负面事件发生时内心自动化的悲观想法、解释,不经过训练,通常意识不到这些想法、解释;C(Consenquence)——代表负面事件的后果 (负面的感受、行为)。

通常人们会以为是负面事件(A)导致了负面结果(C),但实际上是未意识到的想法、解释(B)导致了负面结果(C)。

要想改变C,就要改变B:将悲观的想法、解释转变为乐观的信念。

B通常是自动化的、潜意识的,很难扑捉到。所以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在你感觉难过时,要尝试找到在脑海里闪过的想法,是这些想法影响了你的情绪与行为。这项技能被称为“捕捉思维”。

捕捉到负面的、自动化的思维后,要对其进行评估,证明这些悲观想法是错误的,然后寻找正确的思维取代它。

儿童也能捕捉“自由思维”

在教导孩子乐观思维的时候,塞利格曼教授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教儿童如何捕捉他们对自己所说的话。下面是六年级的玛丽有关如何学习捕捉自己自由思维的想法:

“你知道,有时候某一首歌的歌词会在你的脑海中不停的翻来覆去,就像有一次,爸妈带我去看一场叫《音乐人》(themusicman)的歌舞剧。看完后的整个星期里,其中的一首歌的歌词一直在我脑海里转来转去,我并不是特别喜欢那场表演。凯伦老师告诉我们:在我们的脑子里,也有些是对自己所说的单词、句子或事情。那段时间我们都以为她发神经,但是她教我们注意自己的想法,她是对的。她给我们一定时间,时间到时,我们要将刚才那段时间所想的东西写下。有时我会想“我的头发真难看”或是“什么时候可以去操场玩啊”。有时我会想快乐的事情,但是多半时候不是这样。 ”

然后塞利格曼教授开始教孩子用ABC法则练习乐观的思维,这是8岁的泰迪的例子:

A(不好的事):今天是我生日。妈妈和我请了很多小朋友来家里玩。吃完蛋糕后,有一些小朋友就开始偷偷地小声讲话。我问他们时,他们也不肯告诉我他们在讲什么。

B(想法):他们这些笨蛋。这是我的生日,他们还在小声说我坏话,我真希望没有请他们来。

C(后果):我对他们十分生气并且问妈妈我可不可以叫他们回家。

妈妈用ABC法则引导他尽力去想还有什么解释方法后,泰迪有了新的想法:

B(想法):那些孩子说悄悄话是因为他们有件惊喜的礼物要给我,因为是惊喜,所以不想告诉他。

C(后果):这样想来没有那么让人生气,这些其实都是我的朋友。

还有一个是9岁的琳达的例子:

A (不好的事):我最喜欢的老师,欧老师请假去生小孩了,我不喜欢我们的新老师瓦先生。昨天他叫我到前面去解一道数学题,我做错了。他当着全体同学的面对我说,我需要多花时间念书,少花时间做白日梦。

B(想法):瓦先生不喜欢我,他会一直找我麻烦,现在每一个人都认为我是个失败者

C(后果):我真觉得很愚蠢,我只想站起来离开教室再也不回来,我的脸都红了。

宾州大学的老师引导琳达用新的解释方法来形成新的思维:

B(想法):一道题做错也是常见的,同学们也许不会认为我就是一个失败者。

C(后果):虽然我还是不喜欢瓦先生,我开始在他的课堂上更专心和更小心一点,希望下一次答题时会做对。

经过这些梳理,孩子们也捕捉到了自己的“自由思维”,通过这样的训练,面对沮丧的事,他们很快就变得积极开朗起来。

此外,培养孩子健康阳光的心理,父母也需要参与自身的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为人父母最需要管理的五个方面包括:1)焦虑情绪 ;2)控制欲望 ;3)完美主义 ;4)负面情绪,如发脾气等;5)欠缺自律的行为习惯。

[人物档案]

马丁·塞利格曼 (Martin E.P.Seligman 1942- )美国心理学家,从事习得性无助、抑郁、乐观主义、悲观主义等方面的研究。曾获美国应用与预防心理学会的荣誉奖章,并由于他在精神病理学方面的研究而获得该学会的终身成就奖。 1998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  关闭窗口  +

 
现在有3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匿名发表
 
版权所有 © 2005-2015 珠海市愉泉心理咨询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