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越来越“忌讳”家长
www.psychcn.com 2011年04月22日 来源:
父母想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学习生活,可孩子却“一问三不知”,不愿多说。这恐怕是很多家长都遇到过的问题,沟通不成,但“管教”却不能不持续,于是乎,家长们开始通过偷看孩子日记、电话清单、QQ留言等方式,尝试了解自己的孩子到底在想什么。但这种非正常手段,却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反而会让孩子越来越“忌讳”家长。
父母监控电话
今年初三的榴莲(化名)向家里“申请”了几次想买手机都没有成功,以至于同学找她只能打家里的座机电话。如果同学打电话来时是父母先接的,父母必然要“政审”似地问对方是谁、为什么打电话等,尤其是男同学。“之后又会问我,这个同学成绩好不好,家里是做什么的,”榴莲说,自己丢脸不说,也觉得父母管得太宽,“座机就放在客厅,虽然妈妈他们在厨房,可我知道他们竖着耳朵听呢。”
榴莲的妈妈也是无可奈何,“孩子现在初三了,很关键,当然不希望出什么岔子,”妈妈刘女士说,孩子学习压力大,课业也繁重,平时基本没有时间和家里人聊天,就算问她也就三言两语带过,“我对她情况的了解,大半来自老师,然后就是我自己观察。”刘女士说,可越是问,孩子越是不高兴,“又不能问,那我不得找其他方式去了解她啊?”
专家支招:平等对待孩子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申仙景认为,面对青春期的孩子,父母要了解孩子身上发生的变化,意识到孩子长大了,需要更多的自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
父母只有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感受,相信孩子的能力,才能和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孩子才愿意在需要父母帮助的时候向父母敞开心扉,父母也才能及时地给孩子合理的、有效的建议和指导。
如果孩子和父母对抗,父母一定不要抱怨孩子的变化,而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已经不适应孩子的发展。架起和孩子之间沟通的桥梁,是家长发挥教育功能的前提。
鼓动老师当“卧底”
很多高中都有为家住郊区或者外地的学生安排宿舍,一周6天都在学校,外地学生更是一周7天以校为家。对于家长而言,这些孩子就似脱缰的野马,几乎无人可以约束,唯一能镇住他们的就是朝夕相处的老师。“很多家长几乎每周一个电话,甚至更多,问孩子的学习、这周的表现、和谁走得近,和谁有纠纷……”一位老师苦闷的说,生活老师或者班主任几乎成了信息站,家长事无巨细都会过问。有时候家长会先问孩子情况,然后再问老师,以核实情况。有一次,一位家长向老师打探自己女儿是否有早恋的倾向了,“说是女儿周末回家,情绪异常,时而哭时而笑,问了又不说。”李老师说,家长拜托她日常多关注一下她的女儿,看看是不是有什么男生走得比较近,请老师及时“汇报”,弄得李老师哭笑不得。
有些住宿学生的家长每个月会来一次学校,除了看看孩子,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给孩子打扫寝室卫生。
衣柜、书桌、床……全部大扫除一次,“打扫卫生是其次,妈妈就喜欢翻我的书本,看看里面有没有什么‘夹带’,”高中生沫沫说,几乎每本书都翻,也会检查作业,顺便搜索一下沫沫是否有写什么日记。“写日记不保险,写了就会有人看到,不如不写,想些什么自己心里清楚就行了。”
专家支招:相信孩子
高中阶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中生开始更多地思考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他们往往对自己的前途充满憧憬,想成为大人物,成就大事业,但他们自己会觉得,这在家长眼中看来就是“幻想”。于是关闭心门,不与家长沟通。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申仙景认为,高中的孩子自我意识高度发展,希望和需要父母像成人一样对待他们,比如尊重他们的隐私、相信他们的选择等等。以真诚的父母之心、朋友之情和爱对待孩子,孩子回应的也一定是真诚和爱,如此沟通才能无距离。
(来源:贵阳新闻网-贵阳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