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钢副研究员
郑 钢副研究员, 硕士生导师。1956年出生于北京。1986年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硕士研究生毕业并获硕士学位。1998年德国海德堡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博士学位。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委员;国际跨文化心理学协会会员、执委会委员。研究领域 本课题组是本所发展心理学研究板块中以文化心理学和跨文化研究为方向的课题组。发展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关注人从胎儿生长到年老死亡的成长和发展全过程,包括婴幼儿早期发展、儿童和成年人思维、语言、知觉和能力的发展规律。文化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关注文化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方式。一个人的语言、所受教育、认知风格、习惯、法规和家庭概念、思想和行为中无不带有文化的烙印。文化跨心理学研究作为一种观点和系统研究方法,注重研究不同种族、文化、社会(国家)中心理发展的共性和差异,探察心理变量与社会文化、经济和生物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由于人类本身的生物性、思维能力和社会性,跨学科研究是对人的研究的必然发展趋势,文化心理学研究和跨文化研究体现着这一方向,即把对心理现象的自然科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本课题研究人员和研究生在研究中关注文化环境因素对儿童和成人行为及发展的影响,具体项目选题涉及心理学各个领域。目前本课题组的主要研究项目,是以探察我国(及其他国家)社会文化复杂系统中人的生育行为和生育价值观(Value of Children) 跨文化研究,目的是说明个体生育行为、养育方式、教育投入、父母期望、亲子关系、价值观传递、儿童认知及社会性发展与社会发展、人口增长及人口素质发展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过程。 目前在研课题:生育价值观代际变化的跨文化研究--12个国家的合作研究;我国社会发展对青少年价值观影响的研究;文化因素、学校质量和教师对儿童元认知能力发展作用的跨文化研究。
现主要课题 生育价值观代际变化及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跨文化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项目研究内容和意义简介 个体的生育动机决定着生育行为和教育后代的目标,一个国家的主导生育价值观决定着其人口增长速度和国民素质发展。本研究的目标,是探察30年来生育和养育后代心理需要的模式及变化,分析现代化、全球化和不同文化交融过程中我国生育观变化及其对后代期望、养育行为、代际关系等行为变化的影响,进而预测这些变化对今后社会发展的潜在影响。本项目结合一项我们正在进行的12个国跨文化生育价值观及代际变化研究,深入探察我们人口发展、国民素质和社会变革与个体生育价值取向之间的相互作用,重点说明中国城、乡及流动人口特点的心理和行为特点,特别关注那些与目前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同地区以及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家庭差异等具有中国独色的发展中问题,从行为科学研究的角度分析生育动机变化与养育行为、教育目标和后代行为发展的关系,说明个体心理变化与社会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为制定更合理的人口发展计划和提高人口素质的战略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和具体建议。
课题成员:郑钢副研究员、石绍华副研究员 硕士研究生:华乐生(2002级)、刁钟伟、余伟(2003级)、苏薇(2004级)
2005年研究生招生计划
招收硕士研究生2人(未招收保送生)。
开设在读研究生专业课(郑钢)
名称:文化心理学(Cultural Psychology) 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为发展心理学和其他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的基础理论及方法学课程。内容包括心理学研究中有关探察文化因素对人类行为影响作用研究的历史、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在认知、情绪和社会性发展研究中的应用、研究目标和方法的变化、应用研究和理论探索的前沿工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指导学生系统阅读文献资料,较全面地了解从社会复杂系统角度探察文化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作用的研究工作及发展过程,如语言、生态性适应、家庭、观念、价值观、认知风格、人际关系及团体对行为发展和思维方式形成的作用过程,熟悉文化心理学的一些主要理论和跨文化研究方法,了解最新研究发展动态,使学生在对人类心理现象的认识中形成生物、思维和社会属性相统一的基本概念。 内容提要:文化心理学和跨文化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发展历史;行为研究中的跨学科研究发展趋势;文化人类学、社会-生物遗传学、语言学和进化心理学研究;跨文化研究对心理学理论发展的贡献;文化心理学中的主要理论模型和研究发展的新趋向;文化心理学的应用研究;跨文化研究的方法。
有关文章、出版物和会议报告
1. 郑钢:当前青少年价值观的研究及其发展趋势。心理学动态,1996,第4卷,第1期。 2. 郑钢、石绍华、高松、于萍:我国青少年价值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第三届华人心理学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9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郑钢:中国城市和农村儿童在记忆和元记忆发展中的差别和决定因素。分组会报告。第三届华人心理学家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1999年10月。北京。 4. 中国共青团北京市委、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编:《聚焦新生代-北京市未成年人发展状况调查报告》。(主要执笔人石绍华;第2章、第14章作者郑钢;第10章作者唐洪。)北方交大出版社,2002年。 5. 译著:《心理学导论》第9版,Dennis Coon著,郑钢等译,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 6. 石绍华、郑钢等:北京中学生的消费价值观与消费行为,心理学报2002,34(6)。 7. 石绍华、郑钢:《育儿风格》,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8. 石绍华、高晶、郑钢、唐洪、张梅玲:家庭环境对青少年自尊发展影响的研究,社会心理研究,1/2003,1-8。 9. 石绍华、郑钢、高晶、唐洪、张梅玲:对问卷调查中一些反应模式的理论解释和对策,社会心理研究,2/2003,42-47。 10. 石绍华:中国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信息管理系统,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4。 11. 石绍华:十年来我国儿童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水平,心理学报,1990,1。 12. 石绍华等:父母风格研究,心理学动态,2001。
13. Zheng, G. (1992). School impacts on children’s performances in biological knowledge recall tasks - A Chinese-German comparative study on memory development.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Afro-Asian Psychological Congress, 268-273.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14. Zheng, G., Shi, S, Yu, P., & Gao, S. (1996). Changes in social values of Chinese adolescents in the past five years.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Asian-Pacific Regional Conference of Psychology. IUPsyS., 39. Guangzhou: South-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15. Zheng, G., Liu, Y., Tang, H., & Shi, S. (2004). Family planning and the value of children in China. In B. N. Setiadi, A. Supratiknya, W. J. Lonner, & Y. H. Poortinga (Eds.), Ongoing themes in psychology and culture. 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16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16. Trommsdorff, G., Zheng, G., & Tardif, T. Z. (2002). Value of children and intergeneration relations in cultural context. In P. Boski (Ed.)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in the 21th Century. Warsaw: Polish Academic P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