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心理体验
<  更多.......
中国现今教育为何苦?让老师辛苦学生痛苦
2016/1/30 18:59:38     阅读1433次     
 
 

教育为了什么?
 
   这似乎是个简单问题,人们可能会在脑子里迅速转出十几个答案,但恐怕马上又会发现,这些答案都是些不靠谱的大话。所以,这个简单问题其实是个很难的问题。
    世界上有许多很难的问题并不真的需要解决,比如,一些最大的哲学问题,世界本质什么的?这样的问题不去解决也不会给人类生活造成什么损失;或者像数学的哥德巴赫猜想,看上去好像是个吓人的问题,其实这种研究试图证明的只是数学的某种优美性,并非重要推进。人类研究许多问题只是因为好奇,而不是因为问题的严重性。但是教育却是个事关国家命运的严重问题,无法回避。记得李泽厚先生在上世纪80 年代就指出,在21 世纪,心理与教育问题可能会成为所有事情中最重要的问题。今天看来,确实是个深刻的远见。
    教育造人,所以严重。教育试图把人造成样样都好,达到“全面发展”,就是说,教育试图使人具有所有“优点”。古希腊的说法是,让人学到各种卓越才情(virtues),中国古代则说是各种“德”。这里所说的“德”不仅是道德,而且是各种本事,和希腊人的意思差不多。
    什么是优点呢?表面上看就是人皆赞美的能力和品质,更准确的理解应该是:如果某种能力或品质是人人都想模仿的,都想向它看齐的,那么就是优点。这大概相当于古人所谓“见贤思齐”,不过应该理解为人们“思齐”的才是优点。人们想模仿的一定是有好处的事情,没有好处就不是优点。好处或者是使人获得生存优势的本事,或者是使人生活幸福的品质,因此教育试图把人类实践经验证明为最优秀的思想、知识和品质教给每个人。
    然而,现代教育试图生产的是批量的通用人,像螺丝钉一样没有个性,也没有才华,但是容易管理,完全符合社会程序。现代教育的目的似乎不是让人变得优秀,而是让人变得平庸。现代教育不再遵循“见贤思齐”原则,不再向优秀看齐,而是向平庸看齐。
    这一现象在我国恐怕尤其严重。以中小学文科教材为例,既为教材,就应是经典作品。欧洲教材中有大量的荷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修昔底德、希罗多德之类的最优作品,以此类比,中国教材中就应该相应地有大量的诗经、尚书、礼记、孔子、老子、左传、史记之类,中国喜欢放眼世界,因此荷马和柏拉图之类也在应选之列。至于近现代作品,西方作品不说,中国的也应该选梁启超、王国维、毛泽东等,但情况并非如此。中国的中小学教材中虽有经典作品,但既少又碎。有些文章,对大事无深刻敏锐的见识,对小事也无体察入微的经验。甚至还有大量差得不值一提的文章,完全不能代表中国文史水平,竟然也入选了中小学教材。
    在现今教育制度下,教师辛苦,学生痛苦,所教、所学多半是琐碎无聊似是而非的知识,语文惊翻李杜,历史吓死司马,各种考试估计有望证明牛顿、爱因斯坦、高斯、希尔伯特皆为脑残。学习二三十年,虽无真才实学,却收获证书等身。这就是关键所在:证书是谋职的官僚手续,无数证书就如同要做事情需要盖无数公章。在这个意义上,学生真正学到的是如何完成繁琐官僚手续的本事。由此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个庞大社会里高智力的人如此之多,而创造性成就如此之少,还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人有知识却没有文化。记得看过美国关于中国发展的一个报告,里面说,中国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实在惊世骇俗,唯独教育奇差,强烈抑制了人的创造性和探索真理的热情,以至于当代中国的创造性成就少到缺乏统计意义。虽然美国人喜欢胡说,但这一点却恐怕不是诽谤,实乃国家危机。
               (作者赵汀阳  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选自《北京教育》
 
教育究竟为的是什么? 
 
  我常常在想,我们大家是否曾自己问过自己,到底教育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上学?为什么要学这科,那科?为什么要考这个试,通过那个试?为什么大家老是在彼此竞争,比赛考试成绩,到底在这些过程中,所谓的“教育”的意义为何?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教育”这件事的意义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它不仅对学生来说很重要;对家长、教师等等;其实只要还是爱我们所有的人都很重要!为什么我们要拼命地去寻找一切途径接受教育?教育是否等于就是通过检定考试并求得一职?或者教育的功能是要在年青时代就学会去了解人生整个的过程?我们去找到一份工作或一项职业用来谋生是必要的,但这可就是一切的一切?我们受教育的目的就仅仅为此而已吗?当然不是吧,人生不等于职业。
    人生远比职业的追求宽广、高贵得多!人生是一项奇迹。在人生中我们以人的身份在运转。如果我们人一生下来仅仅就是为了求得好的职业,好的地位,那么我们会失去人生中很重要甚且是最重要的东西,变成每天只为考试而准备的人了。这样,我们便会整天生活在“恐惧”之中。
    那么,花开有什么意义?鸟鸣有什么意义?蓝天、星星都不存在了吗?人生有这些东西,而且也含有贫穷和富有的心酸与欢乐、穷与富的战争、种族与种族、国家与国家的冲突。人生也会有发呆、冥想、沉思的时刻,也有对宗教信仰的追求,更有心灵上很纤细、微妙的种种——嫉妒、欣羡、野心、热情、恐惧、成就与焦虑等等。但我们往往对以上这些经历的过程与感受的了解仅一点点而已。我们通过了考试,结了婚,生小孩,然后就愈来愈像部机器。可是我们的焦虑、恐惧、惊慌一如往昔。
    所以说诸位,难道教育不应该是要来帮忙我们与年轻人了解人生整个的过程吗?还是要让我们在以上这些例行的公事私事之中逐渐凋萎?你想一想你该不该问自己一下这样的问题?也许,你已有好的职业,有地位,婚姻富有,但是你是否也逐渐提不起劲,也渐渐支离破碎,变得鲁钝、疲倦?
 

  教育的正确功能就是要涵养我们以得到智慧,以解答上述全部的问题。那智慧是什么?它是能自在自由地思考,没有公式,也没有疑惧地去思考的状态与能力。智慧使你因此能发觉到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对”的。但你如果处于恐惧的状态之中,你就无法拾得智慧。无论是什么样的野心——精神的或世俗的地位的野心,一样都同时滋养了焦急、不安与恐惧之心。也因此,人一有了野心就不能思虑精纯,简单而且直截了当。 
  一个人在年轻时代必须要能在一个无惧的环境中成长。这十分地重要!我们大部分人在渐渐老大时,变得惊惧,不安,连活着这件事本身都会怕——怕失去职务,怕传统的压力,怕邻居的耳语,还有怕死!只要有惊怕,就不会有智慧。在一个无惧的环境中,有自由的气氛,我们就不会只是做我们想做的事,而会去尝试了解整个过活的过程。
    生命,人生本身是很美的,它绝对不是我们塑造的那些丑恶的东西!只有当我们起而反抗那些丑恶的东西——组织化的宗教团体、传统、目前腐化的社会时,我们才可能发觉什么是“真实的”,才可能懂得“发觉”这二个字的意义!
    真正的教育,是要使我们能“发觉”而非“模仿”不是吗?一个人向社会妥协是很容易的。听从父母,教师的话很容易不是吗?听话,听命令,他律的,可以活得很安全,方便,但这哪里是“活着”!这人不是“在活着”,因为他茍活在“恐惧”之中,害怕破败、死亡,失去已拥有的。但人活着,最要紧的是去决定什么是真的,而唯有处在自由状态之中人才能有连续的内在革命。但事实上任何人或社会从未鼓励你这样子去内省,因为这样你会成为一个危险的人物——一个相对于虚假的人﹝或人群﹞的危险人物!所以他们只要你会模仿便罢了,但这就是学习吗?这就是教育吗?模仿地学习无疑地使你堕入已存在的,被政治人物操纵的战争与对立之中。连宗教与宗教之间,精神导师之间也不例外。世界因此被既有的矛盾与利益继续扭曲,被玩政治的人操控。宗族与宗族之间的争斗不断。国与国间,人与人间,甚至愈来愈残忍无情,我们所看到的世界与上一代毫无两样!
 

  因此我们看,教育的意义不应就是要帮助你的内心能察知自我,能在内心深刻地做心理革命。唯有透过不断的内心革命才能发觉什么是“真实”的,而不是马马虎虎的随波逐流。只有当你不断的自我反省发问,才能不断地学习,找到实真、神、爱。而在恐惧之中,你不会、不敢、不能、也不懂得询问自己,你不会、不知、也不能观察。你不能、不会、也不懂得倾听!故尔教育之根本功能应是要叫人去破除内心的、外在的恐惧是不?恐惧使人无法思考,恐惧使人无法体察人与人间之关系,恐惧使人不能“有爱”! (作者:克里希那穆提)
 
  交份满意的答卷


    每个生存于世上的人都不可避免的接受着教育,你呱呱坠地,然后成长,学会生存的本领,就像猫学会扑鼠,鸟学会觅虫一样自然,这,就是教育。她与生生不息的繁衍紧紧相连,她与人类的延续一直相伴,她与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我们离不开教育就像我们离不开呼吸,我们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教育,就像我们一刻也没离开过呼吸一样。从第一声啼哭到呀呀学语,从睁开蒙昧的眼睛到顶门立户。

但是我们人类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我们能把事情弄到相当复杂的地步,从森林到田野到城市,从群落到家国到社会,有了纲常伦理,有了宗宗亲亲,有了基督、有了佛陀。于是《大学》说:大学者在于亲民,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于是纽曼说:教育是培养绅士;于是卢梭创造了“爱弥儿”,孟子提出了“集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于是有了教育观、全面发展观、社会化等等林林总总的理论概念。
    于是,我们会说“某某没受过教育”或“我想接受教育”之类的话了,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学者,有了文盲。如果其他的动物伙伴们都会观察和思考我们与它们区别的话,可能会想“这些原来生活在树上的朋友是怎么了,他们怎么把生活的事情搞得这么复杂?”。
    是的,生活复杂了,社会复杂了,文明复杂了,但首先是谋生复杂了,我们发明了成千上百种的谋生手段――职业,然后一辈一辈的去学习它们,用以安身立命,还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学习方法和形式,拜师学艺、官学私学,小学大学,这些还不够,还要“继续教育”还要“终身学习”,而且“不管我们怎么努力,也跟不上形势的要求”。我们有了社会阶层的划分,有了高低贵贱的区别,我们不断的追求“生活的好一点、再好一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人与人知识的差异,本领的大小,学识的高下,与生活的质量的密切关系,我们不惜代价的去追求更好的教育,投入更多的人力资本,我们牢牢记住了一些古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人类一直忙碌着,我们思考的越来越多,睡眠越来越少,我们把其他种类的动物变成了盘中的食物,自己却在名利中倾轧牺牲,而教育却成了获得这场博弈胜利的武器。似乎我们真的遵循了教育的本意,我们真的该思考了吧?
    埃里克·吉尔,一个生活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前半叶的雕塑家向人类提问了:“教育为了什么”“人是什么呢?人生一世到头来是为了什么呢?”“如果人类是兽类之中的一种,那么人类还算人吗?”,不论他对唯物主义的看法正确与否,我们都无法否认,他犀利的言语正点中了人类的要害:“不管我们嘴上说什么,我们的行为差不多全部表明,人活一生除了在这个世界上出人头地别无任何理由——只为获得大量的物质享受——只为获得一份优厚的薪水……占有这种物质之后,我们才认为倘若人再粉饰一种文化与彬彬有礼……那是一种美上加美的事情。”“人是一种动物,之所以存在,只是为了活着时获得快乐,因此教育的目标便是为了把适合这一目的那些本领挖掘出来……”
 “……对我们大家一直推崇备至的那些人身上应具备的品质完全没有考虑在内,比如谦虚、无私和仁慈,除非这些优良品质有助于我们出人头地……”

 吉尔提出了一个很尖锐而且具有时代性的问题,但是,教育是什么的问题背后隐藏着的真正问题则更加尖锐——人类应该追求什么?人类的文明将往何处去?如果教育的目的如我们的教育家所说是“发展人的本性,体现人的价值”的话,我们真正应该考虑一下了:我们的本性是什么?我们的价值观又是什么?人类面临这个他们自己创造出来的物欲的世界,当何去何从?这或许正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人文关怀”或“终极关怀”吧。
    是的,故事并没有结束,问题也远没有完结,老子说过“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作为天地间之大者,万物之灵长,应该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引导自己的后代沿着真正正确的道路走下去呢?教育要回答的正在于此,今天的我们能否自信的说“我们能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作者:李晖)
 

真正的教育 

   
    一个没甚么心思的人不一定是通常所称的“没知识”的人,而是那些“不了解自己”的人。而一个饱学之士,若总是依赖着书本,依赖着权威与知识,不管他/她多么会引经据典,缺少了灵魂、少了一颗心,他/她仍然是一个愚蠢的人类。灵魂、心、或了解等这些能力,只有透过了自我觉知,透过明察自我的心理过程,才有可能达到。真正的教育也就是帮助一个人做到自我了解。 
    而现今在做的教育,只不过是积累知识!这样的学习不仅走偏了,而且还可能是一种高级设计的自我逃避——逃避面对自我,以不断的知识填塞自己来逃避自我!逃避自己与他人的关系。逃避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好吧!人们选择填塞性的知识学习来达成求取职业或职业精进的目标。但这些努力、技术的造就等等,有没有使我们能做到自我了解,或了解别人的一颗心﹖
  技能式的教育会取代真正教育的原因是因为它给我们一种安全感。但在今日,学得一技之长根本不难,因此充实生活本身非常重要。真正的教育应该帮助一个人去体验。体验自己、体验周遭的事物、体验环境、体验时空、速度,体验毅力、体验民主、体验宽容。而人一出生,本来就很勇于体验。只有不断的去体验才能将自己的能力和技术发挥出来。如果一个人真正有话要说的话,他就会自己创出说话、书写、文体的方法、格式。然而,猛学各种格式,而内心没有体验的基础,则这个人终将归于肤浅。 
  技术的造诣是可以解决许许多多的老问题。但技术进步的同时却用来作军事用途,而心中没有爱,显然要使世界变得更混乱。(作者:克里希那穆提)


  +  关闭窗口  +

 
现在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匿名发表
 
版权所有 © 2005-2015 珠海市愉泉心理咨询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