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会心小组
2007年初,当珠海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的第一次理事会上一致同意将会心团体的学习训练作为本协会会员,包括所有的心理咨询师成长的头等大事来抓。时隔两年,取得了了很大的成效。
会心团体是上世纪60年代,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的教育新制度就是建立于“个人中心”,倡导非指导性治疗原理之上。他假设在一个彼此尊重、彼此以诚相待,大家有感同身受的了解的环境下学习时,“自我实现”的动力就会出现。
罗杰斯将当时存在于美国的许多性质相同的咨询团体统称为会心团体(encounter group),包括人际关系小组,T-小组,敏感训练小组,个人成长小组,人类潜能小组等。这些团体尽管名称各异,但本质上是相同的,都强调团体中的人际交往经验,都注重此时此地的情感问题,这些团体咨询的目的不是为了治疗,而是促进个人的成长,包括了解自我,增强自信,寻求有意义的人际关系等。会心就是指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概括了这些团体咨询最根本的特点。因此,会心团体被视为发展性团体咨询,或成长性团体咨询。日本咨询心理学家国分康孝进一步细化了会心团体的原理,概括为6条:(1)自我知觉,强调体验此时感情。(2)感情表现。表现真实自我,(3)自我肯定。坚持真实自我。(4)接受他人。最好的训练是倾听。(5)有信任感。相信他人行为的一贯性,建立良好的关系。(6)完成角色。通过自己的角色现实。
我们首先把会心团体的实践探讨放在了心理咨询研修班的主要课程里。在研修班里至少25周/次(半年时间)的心理咨询师的学习训练中强调了去专家化非指导性的原则,大力提倡“无痕迹咨询”和“无患者原则”:准时=尊重,保密=安全,提问=信任,倾听=接纳,表达=交流,反馈=成长,作业=巩固,团结=团队。于是我们看到了参加者们的巨大变化。
我们在会心团体的实践中深深感受到了罗杰斯所表述的这些情景:会心团体咨询中成员相互尊重,信任,建立起来的良好关系可以使参加者降低社会屏障,毫不受防御机制阻抑地揭示自己最核心的情感,即真实的自我。团体召集者与参加者积极地鼓励其他人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显露出那些平时从未表露出的态度,使每一个成员都被其他人如实地看待,并从其他成员的反应中得到关于自己的肯定或否定的反馈,以便真正地认识自我。“他人是一条路,是一条通向自我理解的路。”这个过程虽会有曲折,成员间也可能出现冲突,但这是暂时的。在团体的发展中会使每个成员体会到其他人对自己的关心和尊重,从而增加成员对自己的关心和尊重,加强责任感,改变自己不适应的行为,学会建立满意的人际关系,使生活更丰富更有意义。
事实上,会心团体从动力学角度弥补了“一对一”心理咨询的重大缺陷:传统心理咨询理论认为,咨询过程就是咨询师和咨客双方在角力。咨客内心中有某些不利于他走向心理健康的因素,咨询师要对抗它们。实际上,对于咨客而言,咨询师只是他环境中的一部分。除了咨询师,他还要接触许多人,许多事。将他的心理推向不健康的因素基本都在这个环境里。单个心理咨询师要想借自己的力量和这么强大的社会力量拨河,胜算并没有多少。影响力肯定不及一个团体。个人中心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解决问题,而是帮助当事人成长,这样他们就更能克服现在以及将来所要面对的问题。会心团体是一项保护各类人群身心健康,减少内心抑郁或焦虑,预防精神疾病的最佳途径。
我们的会心团体活动正在向社区、学校推进。我们在某高校大一学生中组织了“生命意义探索小组”的会心团体活动,收效很大,短短几个星期,参加的大学生已经感受到了这种会心团体的吸引人的魅力和促进人成长的力量。心理咨询师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体验和提高。真正贯彻了罗杰斯的“这种关系不是一种外部指导或灌输的关系,而是一种启发和促进内部成长的关系。”“当一个人从防御中解放出来,能对自身的多种需要和社会要求全部开放时,他的反应会是积极的、前进的、建设性的。”(见附件)
正如罗杰斯所说,这种会心团体不仅适合心理问题的解决,它还适合所有的人和人的关系。
我们继续努力,更大的收获还在以后的日子里。
附件:会心小组成员对会心团体活动的评价和感悟
张健丽(硕士 国际注册心理咨询师):以前我参加的个体学习和书本学习重在个人的感悟。这是一种单向的学习,封闭的学习。学习者没有其他参照物,依靠自身的学识、经历和悟性来掌握知识。很多时候,自己有不明白的地方,只有独自思考或者询问老师,缺少思想的交流和碰撞。
参加罗杰斯会心小组的学习,为我开拓了一种全新的学习领域。这个小组的学习形式是:大家像家人朋友一样围坐一圈,由某个同学说说自己最近的心理状况或引起思考的话题,同伴们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感悟。在这个小组中,最大的特点是:每个人都能坦诚相对。从最初的陌生到逐渐熟悉、到完全袒露心扉,在这个安全温暖的环境中,互相扶持着成长。
这种小组学习给我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我学会了勇敢面对自己。在最初的学习中,我是一个退缩的旁观者,偶尔表示自己的感受,更多的时候是倾听。同伴们敢于袒露内心、解剖自我的勇气震撼了我,使我看到了自己的胆怯,使我逐渐放下防御的面具,坦然的面对大家,直面灵魂深处的浅薄与空白。
我学会了理解尊重他人。同伴们讲述的故事多是生活中不如意的遭遇,大家怀着一颗热忱的心,积极共情,表述自己的感受,从不同的角度为讲述者提供见解。这里没有轻视和嘲弄,只有理解和尊重,在这样一个积极友好的氛围中,互相进步。
我学会了悦纳自己。老师常说:他人是通向自己的一条道路。这个小组是一个有意义的社会支持系统,在同伴们的鼓励和关注下,我学会坦然看待生活中的不完美,接受自身的不完善,变得更加自信、乐观。
余 霞:(协会秘书长助理、教务主任、国际注册心理咨询师)一、这种小组互动学习与个体学习的不同:
(1)可以提供一个学习氛围,在这个氛围里,同学们就自己感兴趣的心理学内容彼此交流,促进专业学习。
(2)可以提供一个环境,让大家可以共同学习心理咨询的理论知识运用、实际应用心理咨询技能技巧的操作,来促进个人的成长。
(3)可以提供一个机会,让大家彼此增进了解、增加情感联系。
(4)可以提供一个平台,让同学们和心理学爱好者彼此交流,起到互相督导的作用。
(5)可以提供一个安全巷,让大家在这个安全、信任的环境里找到情绪的出口和调整的地方,让心理咨询师有足够的能力保护自已心身的健康。
二、这种小组互动学习与书本学习的不同:
小组互动学习会让我从各个不同的视角来看待一个问题,而不是从我个人的主观性来看待。在书本里,虽然我也能从每个专家或咨询师的以往的理论和经验里看到、学习到解决各种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但有时还是感觉到有些东西不是我内心所想或能感受到的。书本能够给我们的只是学习和借鉴,当我们针对不同的来访者时,能够真实的看到问题,与来访者产生共情,这也许才是我们做为心理咨询师个人人格最真实的感受。
别外,我个人认为,心理咨询师的学习与机动车驾驶员考证有着某些相同之处。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心理咨询师只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内容和操作的技能技巧,而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实际性的操作学习、锻炼,就将书本上的操作方式套用在来访者的身上,就如同是一个拿着用钱买来的驾驶证就可以开车上高速公路,有着同样的危险程度。也就是说,光靠书本来学习心理咨询是不可能让我们成为一名真正的心理咨询师的。
三、小组互动学习对我产生的影响:
参加小组互动学习最大的收获的是改变了我个人,同时让我对于心理咨询师的正确认识和对心理咨询这个领域的认知。在小组互动学习中,我有种如鱼得水的感觉。从对我个人改变对许多事情的认知观念开始,到和女儿之间的各种情况顺利解决,并让顺利的度过青春期,这些都是在小组互动中来自同学们同样问题有着不同认知和看法中学习、领悟到的。在两年多的小组互动学习中我对团体咨询有了更深的体会,学会了倾听和适当的沉默技巧,更多的是看到大家都能够敞开自已的心扉,更和谐的人际关系相处。
欧阳素姣(国际注册心理咨询师):由同学们自己提出,在珠海市心理咨询师协会指导下,我们在某高校成立了生命意义探索小组,每组8—10人,基本为大一新生。心理咨询师协会每小组派出两人去高校陪伴同学们,实行每周一次的探讨。
借用会心团体的模式,我们作为陪伴员,创造了一种信任的、温暖的、支持的气氛,使小组成员可以以他人为镜,反省自己,深化认识,同时也成为他人的社会支持力量。培养成员与他人相处及合作的能力,加深自我了解,增强自信心,开发潜能。
在贯彻好保密原则的前提下,同学们在熟悉的过程中,慢慢打开了心扉,探讨人生、学习、考试、成长、亲人、选择、甚至感情等同龄人的困惑,讨论是积极而热烈的,场面是生动而活泼的。感人处,情不自禁地哽咽......
同学们的感受各有不同:有的是来释放压力,减轻焦虑,有的是借助集体的力量使自己更好成长,有的是来分享自己成功的经验,有的是就某方面的困惑拿出来探讨......大家都觉得这种小组是非常有意义的,体会到了尊重、安全、温暖和信任,在小组里可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甚至假期里也不愿意错过每周一次的聚会。
作为陪伴员之一,也有一些体会和大家分享:一定要做好保密原则,这样才能让大家畅所欲言;大学同学有自己的思想和追求,不需要做过多的评论和指导,跟着他们的思路走;相对社会上复杂的心理障碍,同学们的生活要简单地多,提出的问题也就相对简单;相信在这样的陪伴下,小组成员要比其他同学心理健康得多,在以后面对人生路上更多坎坷的时候,能更从容地面对一切。
坚持,不仅仅是对同学们而言,这种义务的陪伴,也需要我们更多的坚持。
后记,可以把这种小组从小学五年级就开始,这样让更多的同学从小就身心健全,矫治不良行为,理顺人格结构,学会调整人际关系,构建健康的生活方式,即提高个人心理素质,使人健康、愉快、有意义地生活下去,从而促进整个民族的进步!
方海玉:(国际注册心理咨询师)一直緊記住老師的一句話“心理學就是一門讀人的學科”,来到了某高校,与大学生们一起组成“生命意義探索小組”
生命是唯一的、無法重復的、無法再現的、更是無法替代的。而生命的過程既有豐富性、多樣性和不可知性,同時還具有神秘性和不可言說性。每個人的生命都具有自己的特別意義。我們就圍繞這個話題在小組里進行討論,我們的小組具有法律效應的保密原則,每個小組成員都必須遵守保密原則。
在大學的這幾個星期,在跟同學們的相處之中,真正了解到原來每個人的成長經歷的不同,就會造成性格的不同。對生命意義的看法也不同,對生活的態度也不同。而每個同學都很積極的配合,在每個同學的配合下,我們也把自己的心態放下了,不再是以咨詢師的身份,而只是與一個朋友、一個陪伴者的身份。我們在同學之間也有了互相的信任和默契。我們每個星期都會有一個促動員。同學主動做促動員,然后针對促動員的話題進行探討。促動員可以把自己的困擾和疑問直接說出來,然后每個同學都會說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在他們的探討下每個促動員都會有或多或少的收獲。我們主要是做一個聆聽者,盡量讓同學自己討論,在必要的時候我們會把他們偏離的話題糾正過來,最后促動員都會有一個反饋的總結,心情也得到了調整。其他同學也可以在其他人的意見中得到一些感悟,咨詢師也可以在不斷的實踐中調整自己的心態,增加自己的工作經驗,提高自己的職業水平。
在自己的生活道路上,有時不免也有執著和想不通的事情,在跟同學們的探討下,對不同生活的看法和經歷也有了理解。希望在以后的幾年里,能夠和所有的小組成員一起成長,一起去面對生活,迎接未知的挑戰。
谭敏虹(国际注册心理咨询师):在心理咨询师协会的组织与领导下,我们以“生命意义探索小组”为主题,诚挚地走进高校,开展生命意义探索小组,运用会心团体的模式,针对高校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与欧阳素娇一起,带领一个大学生自发组建的会心团队(10个人左右),至今做了为期4周,每次2小时的团体辅导。我依然还记得第一次看到那些成员的感受—基本是没有感受,当时我的首要任务是要记住他们的名字,我看到那些女生的善意与怯生生的,以及几位男生有点怀疑、等待证明的眼神。虽然那些眼神现在看来,在了解了他们的性格后看是那么亲切而可爱,但当时真是一个挑战,幸好当时我没空顾及这些了。我幸庆自己的一股勇力,勇于的尝试与实践,回忆为期1个月的经历,发现我的生活与想法随之而有所感悟与改变。
小组形成初期,成员能否尽快相识,直接影响到团体凝聚力的形成。但是,初入一个陌生的团体,—般人都会多少有些紧张、焦虑,不知道周围是些什么人,他们会对自已带来什么影响,是伤害还是帮助。因此,第一次由教授引导成员相互认识,消除陌生感和紧张感,然后由辅导员讲解团体辅导的方法、目的,与成员共同制定团体公约,说明了小组的原则,尊重、安全、信任、接纳、交流等,并采用一些轻松的话题,有助于成员在第一次聚会时有所认识,在以后的活动中互相配合、支持、协作。并要求每个成员用一句话概括自己入组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制定团体目标,最后通过信任之旅活动,建立团体信任及学会如何信任他人的过程。
经过为期1个月的小组活动,在短期内对改善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有助于提高大学生人际关系交往能力。小组成员纠正了一些关于人际关系认识上的偏差,也增强了人际交往的信心,并有了实际行动。小组成员在咨询过程中,每次活动成长表明了他们在活动过程中的渐次变化,可以看出他们认知、行为和技巧的不断改变,人际关系也变得不像以前那样紧张。